耳朵/听觉健康/声线

中耳健康知多少

从外耳道向内望,中耳就是位于鼓膜后面的那个充满空气的空间,连接外耳和内耳的结构。由于位处头部较深入位置,中耳平常不太受注意。但因与鼻咽相通,中耳容易受上呼吸道的健康情况影响;而中耳邻近头部重要的部分,中耳的疾病有机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中耳的结构和功能

中耳较受注意的结构有鼓膜,由三个听小骨构成的听骨链和耳咽管。

  1. 鼓膜和听骨链:声音传递与调节

    鼓膜和相连的听小骨链(锤骨、砧骨、镫骨),将外耳收集到的声音震动传递到耳蜗的卵圆窗,引发耳蜗内液体之间的震动,从而产生听觉。

    这个杠杆系统,放大声音震动,确保微弱的声音也可以听到。听小骨与一些中耳的肌肉相连,在声音很响亮时,通过神经反射机制,降低声音传递比率,保护内耳不受损坏。

  2. 耳咽管:调节中耳内压力

    耳咽管是个连接耳朵(中耳)及咽喉(鼻咽,鼻腔后侧)的管道。主要功能是调节中耳内压力,从而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另外也可疏导中耳腔的分泌物至鼻咽,保持中耳的空气流通。然而,耳咽管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径。

    婴儿和儿童的耳咽管较短而比较水平,直径相对较小,而控制耳咽管开合的软颚肌肉的运作不太成熟,所以婴儿和儿童较成人易患中耳炎。八岁或以上孩子耳咽管结构渐渐成熟,中耳功能也渐和成人相似。

耳咽管功能异常

耳咽管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要间歇性的开启,不正常的情况就包括闭塞以及异常开放二种。

  1. 耳咽管异常开放

    中耳持续与鼻咽相通,患者呼吸时会觉得「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声」。其原因为:

    • 体重突然减轻(例如产后)
    • 服用某些药物(例如抗组织胺、避孕药等)

    这种情形较少发生,通常患者低头或侧躺数分钟后,以上症状便可消除。

  2. 耳咽管闭塞

    耳咽管不能打开,气压持续下降,患者常会觉得有耳塞感,甚至耳痛、耳鸣,其原因为:

    • (最常见者)因过敏性鼻炎(鼻敏感)、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及鼻窦炎)造成耳咽管 发炎肿胀
    • 鼻咽附近组织例如增殖体肥大
    • 搭飞机或潜水造成急速压力变化
    • 突然的体重增加(如怀孕、甲状腺机能下降)
    • 因唐氏综合症令耳咽管发育不完善
    • 因颚裂或软颚肌肉收缩功能太差
    • 鼻咽癌
    • 胃酸倒流

    耳咽管长期的闭塞,将造成中耳负气压,使得耳膜内陷。患者出现中耳积液、急性中耳炎的机会较常人为高。脓液在中耳内积聚,耳膜不能随意震动,耳膜和听小骨构成的杠杆系统不能如常运作,造成暂时的传导性弱听。若持续性的阻塞不加以治疗的话,甚至出现化脓性中耳炎或胆脂瘤,使听小骨受损。

    处理方法

    • 除去病因,如过敏性鼻炎、感冒或鼻窦炎。
    • 擤鼻时应紧压一边鼻孔,轻轻擤出另一边的鼻涕,然后交替。这样可防止鼻腔和鼻咽的污物经耳咽管感染中耳。
    • 保持家居清洁,以免尘埃刺激上呼吸道,并请勿在孩子面前吸烟。
    • 按医生建议服药。
    • 耳塞时多咀嚼口香糖、多吹气球,以及多作吞咽动作,使耳咽管打开。
    • 家长若发现子女有弱听或耳病的征兆,应尽快请教医护人员,及早治理可防止问题恶化。

耳咽管闭塞有关的常见中耳疾病

  1. 急性中耳炎

    孩子较容易有急性中耳炎,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被外来病源感染,而七岁或以下的儿童耳咽管亦较短,当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源亦较容易由鼻腔经耳咽管进入中耳造成感染。

    急性中耳炎的常见征状为:

    • 严重耳痛
    • 发烧
    • 中耳积液导致耳塞感及听力下降
    • 鼻炎症状
    • 若耳膜破裂便有脓液流出外耳道

    医生会按患者的病程需要处方抗生素、抗敏药及通鼻喷剂等,患者应按照指示使用药物。抗生素可在短时间内减轻耳痛,消除感染则需要较长时间。未完成整个疗程便自行停药,有机会导致产生抗菌素耐药性。

    若患者有严重耳痛或出现并发症,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刺穿耳膜,疏导脓液以纾缓患者的不适,小孔一般在数天内愈合,不会在耳膜鼓造成损伤或留下明显疤痕。即使急性中耳炎的炎症已消退,脓液仍可能在中耳积聚,影响声音传导功能而令听力下降,听力一般可于四至六个星期内恢复正常。若听觉长时间未有好转,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刺穿耳膜或植入中耳通气管,以疏导积液,加快中耳康复。由于中耳炎可能是因增殖体和扁桃体受到慢性感染而引起,在中耳炎多次复发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在植入中耳通气管时割除增殖体和扁桃体。

    儿童容易在秋冬季患上急性中耳炎,二手烟和空气污染也会增加患上中耳炎的机会。裂颚及唐氏综合症儿童及少年,耳咽管发育不完善,容易患上中耳炎。最常见引致急性中耳炎的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其中细菌引致的急性中耳炎,肺炎链球菌占大约一半,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可减低患上中耳炎的风险。而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亦可减低因季节性流感而并发中耳炎。

  2. 中耳积液

    中耳积液是中耳在没有急性炎症征状或感染之下积聚了液体,这情形在二至六岁的儿童 最为普遍。大部分儿童可以在不用治疗的情况下于二至四个月内自行痊愈,当症状轻微时不易察觉,间中有耳胀及耳塞的感觉。但少数会因病况持续而导致轻度至中度听力受损,严重的甚至令耳膜及耳骨结构永久损害。

    只要耳咽管畅通,积液便会慢慢引走消退,有时可以药物治疗配合,如抗敏药及通鼻喷剂等。假如中耳积液持续不退,医生会考虑进行耳膜刺穿及植入中耳通气管去引流积液,以免影响听力及出现其他并发症。

    若儿童有敏感、弱听、鼻塞、打鼻鼾、过去一年内曾患急性扁桃腺炎及急性中耳炎,他们患上中耳积液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3. 飞行和中耳炎

    飞机升降时,乘客中耳的气压与机舱的气压有差距。这些气压差距容易引发耳咽管阻塞,尤其是孩童的耳咽管较平和短。

    注意事项

    • 假如有鼻塞、伤风或感冒,乘搭飞机前先咨询医生,飞行时依医生的建议使用纾缓鼻塞药物。
    • 婴幼儿搭飞机较易发生飞航中耳炎,飞机升降时可让其吸吮奶嘴或奶瓶。
    • 飞机升降时可咀嚼口香糖、吞口水、打哈欠。
    • 飞机升降时勿用力擤鼻涕或揑鼻用力吹气。
  4. 耳膜穿孔

    细小的耳膜穿孔不会明显影响听觉,但若穿孔较大,听力便会受影响而减退。耳膜穿孔后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护理而受到感染,会有流水、疼痛等征状;甚至引发中耳炎,继而损坏听小骨或听觉神经,令弱听加深。

    如耳膜穿孔,应保持外耳道清洁及干爽,防止污水入耳:暂停游泳、跳水或潜水;洗头发时,于外耳道入口放棉花球。如出现感染征状,应咨询医生并按医生建议用药。

    一般耳膜穿孔,若得到妥善护理,小孔十多天后可自然愈合。若经过长时间护理及观察后,穿孔仍未愈合,可考虑进行补耳膜手术。

总结

中耳的健康对听觉十分重要,但因与鼻咽相通,中耳容易受上呼吸道的健康情况影响;而中耳邻近头部重要的部分,中耳的疾病有机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七岁或以下的儿童,耳咽管发育未完善,较容易患上中耳炎。若孩子患有鼻敏感、鼻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病,应该留意孩子的听觉。家长若发现子女有弱听或耳病的征兆,应尽快请教医护人员,及早治理可防止问题恶化。

卫生署辖下的「学生健康服务中心」设有听力检查服务,为所有小学一年级(或其他第一次参加健康检查)和中学二年级的同学测验听力,也欢迎担心自己有听觉障碍的同学接受测验。家长若怀疑子女的听力有问题,可在健康检查时向医护人员请教。

(二零二二年六月修订)

PDF 列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