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聽覺健康/聲線

耳 垢 知 多 少

耳垢是什麼?

耳垢 (俗稱耳屎) 是由外耳道表皮脫下的皮屑與外耳道的分泌物混合而成。耳道分泌物主要是具有抗菌和防水特性的皮脂;部分人也有褐色帶黏性的耵聹。耳道分泌的皮脂及耵聹的腺體位於耳道最外面的三分之一位置,因此耳垢通常積聚於該處。

耳垢內的油性物質滋潤外耳道皮膚,並形成防水保護層。沒有耳垢會使外耳道皮膚乾燥、痕癢。耳垢內的酵素有抵抗細菌和真菌的功能,能保護外耳道。耳垢會沾在外耳道的毛髮及外表皮上,耳垢特有的黏性,可使進入的異物例如塵埃和昆蟲被粘住而卡在淺處,不致進入接近耳膜部分。

耳垢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乾」型與「濕」型:

乾型耳垢顏色為淡灰或灰褐色,質地乾而易碎,成分以皮屑和皮脂為主,密度很低,很少造成阻塞。

濕型耳垢顏色為褐色,質地濕而粘,其成分除皮屑和皮脂以外,主要為耵聹。濕型耳垢有些軟而淺褐色,有些硬而黑褐色。通常長期暴露空氣中的濕型耳垢會變硬和顏色轉深,而混有外耳道毛囊和塵埃的耳垢亦比較硬。濕型耳垢密度較高,偶然會造成阻塞。

遺傳學調查發現,濕型耳垢為顯性遺傳。在白人及黑人族群中,濕性耳垢佔大多數;而在亞洲人中,乾型耳垢佔多數。日本人和華北漢人的數據為乾型耳垢佔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台灣華人、華南漢人及東南亞華僑當中乾型耳垢佔了約百分之六十,濕性耳垢佔百分之四十。

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

在大多數狀況下,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排出外耳道,不必刻意去清理。用棉棒、耳挖或其他硬物挖耳,會把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內,堵塞耳道,引起耳朵不適及影響聽力。自己動手挖耳可能會弄傷外耳道的皮膚,若在清理時不慎跌倒,更可能傷及耳膜及中耳。使用不潔的工具挖耳是導致外耳炎的常見原因。若棉棒的棉花球在耳內脫落,更會造成異物入耳,對耳朵有不良影響。

通常只有在以下情況才需要進行耳垢清除:
  • 外耳道被耳垢阻塞造成聽力障礙及不適
  • 耳垢遮蓋耳膜妨礙診斷耳科病症(例如中耳炎等)
  • 需要長期使用助聽器或深耳道式耳塞的人士

耳垢阻塞會影響聽力嗎?

外耳道耳垢阻塞,是傳導性弱聽的常見原因。當耳垢部分堵塞耳道時,聽力仍維持正常,但當耳垢完全堵塞耳道時,有可能造成傳導性弱聽和耳朵的不適,以下是常見的情況:
  • 游泳或洗頭髮後,水浸入外耳道,耳垢因吸收水分而膨脹,完全堵塞耳道。患者可能突然覺得聽力減弱,並有耳痛的感覺,待乾爽後,才回復正常。
  • 耳垢特別多(尤其是濕型耳垢)、外耳道畸形、陝窄或表皮角皮質細胞生長異常的人士,耳垢排除能力會較差。耳垢長久堆積會完全堵塞外耳道,導致聽力下降、有耳塞和痕癢的感覺,甚至耳鳴。耳垢堵塞至耳道深處的時候,偶然有暈眩;而牙較活動時或有耳痛和聽到很吵耳的聲音。如果有這種情形,應儘快請教耳鼻喉科醫生。

耳垢阻塞的問題不算十分普遍;大部分的人,即使從不掏耳朵,也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按學生健康服務的記錄,小一學生因耳垢阻塞而聽力減弱的比例低於0.5%。

如何處理耳垢阻塞?

一般而言,造成耳垢阻塞多半因為時間久遠,耳垢已經相當硬,我們會考慮使用耳垢軟化劑,使之軟化後再予以清除。巿面上的耳垢軟化劑大致可分水溶性和油溶性,在臨床測試中兩者表現分別不大。雖然有很多耳垢軟化劑不需要醫生處方也可買到,但我們提議家長應按醫護人員的指導使用耳垢軟化劑。以下是耳垢軟化劑的使用方法:
  1. 家人先清潔雙手;
  2. 然後用藥棉清潔病人的外耳;
  3. 把藥瓶握於手中數分鐘,使耳垢軟化劑溫度接近體溫;
  4. 病人側臥在床/沙發上,將需要治療的耳朵向上;
  5. 家人將耳朵輕輕地向上及向後拉,將耳道拉直;
  6. 按醫生指定的份量將耳垢軟化劑滴進耳道;
  7. 滴藥後,將耳道入口的三角形軟骨(耳屏)按下,然後輕輕按摩;
  8. 病人停留在本來位置約兩分鐘;
  9. 用毛巾按在耳朵上然後慢慢起來。

有硏究指出約四成耳垢阻塞的患者使用耳垢軟化劑約一星期後,阻塞情況得以改善,部分仍需要由醫生清理。在使用耳垢軟化劑之後,醫生可以更容易移除耳垢。

坊間有使用耳燭清理耳垢的做法,但沒有證據顯示這方法有效,相反有不少個案是因使用耳燭而造成外耳炎和面部燒傷。

如何防止耳垢阻塞?

不應自己亂挖耳孔,切忌採用耳挖或其他硬物採耳,以免引起損傷。

游泳或洗頭髮時,要保持耳道清潔及乾爽,可用耳塞或棉花球防止污水流入耳內,其後應儘快以乾布或棉花球揩去耳內的水。

(二零二二年六月修訂)

PDF 列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