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聽覺健康/聲線

中耳健康知多少

從外耳道向內望,中耳就是位於鼓膜後面的那個充滿空氣的空間,連接外耳和內耳的結構。由於位處頭部較深入位置,中耳平常不太受注意。但因與鼻咽相通,中耳容易受上呼吸道的健康情況影響;而中耳鄰近頭部重要的部分,中耳的疾病有機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中耳的結構和功能

中耳較受注意的結構有鼓膜,由三個聽小骨構成的聽骨鏈和耳咽管。

  1. 鼓膜和聽骨鏈:聲音傳遞與調節

    鼓膜和相連的聽小骨鏈(錘骨、砧骨、鐙骨),將外耳收集到的聲音震動傳遞到耳蝸的卵圓窗,引發耳蝸內液體之間的震動,從而產生聽覺。

    這個槓桿系統,放大聲音震動,確保微弱的聲音也可以聽到。聽小骨與一些中耳的肌肉相連,在聲音很響亮時,通過神經反射機制,降低聲音傳遞比率,保護內耳不受損壞。

  2. 耳咽管:調節中耳內壓力

    耳咽管是個連接耳朵(中耳)及咽喉(鼻咽,鼻腔後側)的管道。主要功能是調節中耳內壓力,從而保持中耳內外壓力的平衡,另外也可疏導中耳腔的分泌物至鼻咽,保持中耳的空氣流通。然而,耳咽管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徑。

    嬰兒和兒童的耳咽管較短而比較水平,直徑相對較小,而控制耳咽管開合的軟顎肌肉的運作不太成熟,所以嬰兒和兒童較成人易患中耳炎。八歲或以上孩子耳咽管結構漸漸成熟,中耳功能也漸和成人相似。

耳咽管功能異常

耳咽管正常情況下,應該是要間歇性的開啟,不正常的情況就包括閉塞以及異常開放二種。
  1. 耳咽管異常開放

    中耳持續與鼻咽相通,患者呼吸時會覺得「聽得到自己的呼吸聲」。其原因為:

    • 體重突然減輕(例如產後)
    • 服用某些藥物(例如抗組織胺、避孕藥等)

    這種情形較少發生,通常患者低頭或側躺數分鐘後,以上症狀便可消除。

  2. 耳咽管閉塞

    耳咽管不能打開,氣壓持續下降,患者常會覺得有耳塞感,甚至耳痛、耳鳴,其原因為:

    • (最常見者)因過敏性鼻炎(鼻敏感)、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及鼻竇炎)造成耳咽管 發炎腫脹
    • 鼻咽附近組織例如增殖體肥大
    • 搭飛機或潛水造成急速壓力變化
    • 突然的體重增加(如懷孕、甲狀腺機能下降)
    • 因唐氏綜合症令耳咽管發育不完善
    • 因顎裂或軟顎肌肉收縮功能太差
    • 鼻咽癌
    • 胃酸倒流

    耳咽管長期的閉塞,將造成中耳負氣壓,使得耳膜內陷。患者出現中耳積液、急性中耳炎的機會較常人為高。膿液在中耳內積聚,耳膜不能隨意震動,耳膜和聽小骨構成的槓桿系統不能如常運作,造成暫時的傳導性弱聽。若持續性的阻塞不加以治療的話,甚至出現化膿性中耳炎或膽脂瘤,使聽小骨受損。

    處理方法
    • 除去病因,如過敏性鼻炎、感冒或鼻竇炎。
    • 擤鼻時應緊壓一邊鼻孔,輕輕擤出另一邊的鼻涕,然後交替。這樣可防止鼻腔和鼻咽的污物經耳咽管感染中耳。
    • 保持家居清潔,以免塵埃刺激上呼吸道,並請勿在孩子面前吸煙。
    • 按醫生建議服藥。
    • 耳塞時多咀嚼口香糖、多吹氣球,以及多作吞嚥動作,使耳咽管打開。
    • 家長若發現子女有弱聽或耳病的徵兆,應盡快請教醫護人員,及早治理可防止問題惡化。

耳咽管閉塞有關的常見中耳疾病

  1. 急性中耳炎

    孩子較容易有急性中耳炎,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被外來病源感染,而七歲或以下的兒童耳咽管亦較短,當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時,病源亦較容易由鼻腔經耳咽管進入中耳造成感染。

    急性中耳炎的常見徵狀為:

    • 嚴重耳痛
    • 發燒
    • 中耳積液導致耳塞感及聽力下降
    • 鼻炎症狀
    • 若耳膜破裂便有膿液流出外耳道

    醫生會按患者的病程需要處方抗生素、抗敏藥及通鼻噴劑等,患者應按照指示使用藥物。抗生素可在短時間內減輕耳痛,消除感染則需要較長時間。未完成整個療程便自行停藥,有機會導致產生抗菌素耐藥性。

    若患者有嚴重耳痛或出現併發症,醫生可能需要進行刺穿耳膜,疏導膿液以紓緩患者的不適,小孔一般在數天內癒合,不會在耳膜鼓造成損傷或留下明顯疤痕。即使急性中耳炎的炎症已消退,膿液仍可能在中耳積聚,影響聲音傳導功能而令聽力下降,聽力一般可於四至六個星期內恢復正常。若聽覺長時間未有好轉,醫生可能需要進行刺穿耳膜或植入中耳通氣管,以疏導積液,加快中耳康復。由於中耳炎可能是因增殖體和扁桃體受到慢性感染而引起,在中耳炎多次復發的情況,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在植入中耳通氣管時割除增殖體和扁桃體。

    兒童容易在秋冬季患上急性中耳炎,二手煙和空氣污染也會增加患上中耳炎的機會。裂顎及唐氏綜合症兒童及少年,耳咽管發育不完善,容易患上中耳炎。最常見引致急性中耳炎的細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其中細菌引致的急性中耳炎,肺炎鏈球菌佔大約一半,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減低患上中耳炎的風險。而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亦可減低因季節性流感而併發中耳炎。

  2. 中耳積液

    中耳積液是中耳在沒有急性炎症徵狀或感染之下積聚了液體,這情形在二至六歲的兒童 最為普遍。大部分兒童可以在不用治療的情況下於二至四個月內自行痊癒,當症狀輕微時不易察覺,間中有耳脹及耳塞的感覺。但少數會因病況持續而導致輕度至中度聽力受損,嚴重的甚至令耳膜及耳骨結構永久損害。

    只要耳咽管暢通,積液便會慢慢引走消退,有時可以藥物治療配合,如抗敏藥及通鼻噴劑等。假如中耳積液持續不退,醫生會考慮進行耳膜刺穿及植入中耳通氣管去引流積液,以免影響聽力及出現其他併發症。

    若兒童有敏感、弱聽、鼻塞、打鼻鼾、過去一年內曾患急性扁桃腺炎及急性中耳炎,他們患上中耳積液的可能性就相對較高。

  3. 飛行和中耳炎

    飛機升降時,乘客中耳的氣壓與機艙的氣壓有差距。這些氣壓差距容易引發耳咽管阻塞,尤其是孩童的耳咽管較平和短。

    注意事項

    • 假如有鼻塞、傷風或感冒,乘搭飛機前先諮詢醫生,飛行時依醫生的建議使用紓緩鼻塞藥物。
    • 嬰幼兒搭飛機較易發生飛航中耳炎,飛機升降時可讓其吸吮奶嘴或奶瓶。
    • 飛機升降時可咀嚼口香糖、吞口水、打哈欠。
    • 飛機升降時勿用力擤鼻涕或揑鼻用力吹氣。
  4. 耳膜穿孔

    細小的耳膜穿孔不會明顯影響聽覺,但若穿孔較大,聽力便會受影響而減退。耳膜穿孔後如果得不到適當的護理而受到感染,會有流水、疼痛等徵狀;甚至引發中耳炎,繼而損壞聽小骨或聽覺神經,令弱聽加深。

    如耳膜穿孔,應保持外耳道清潔及乾爽,防止污水入耳:暫停游泳、跳水或潛水;洗頭髮時,於外耳道入口放棉花球。如出現感染徵狀,應諮詢醫生並按醫生建議用藥。

    一般耳膜穿孔,若得到妥善護理,小孔十多天後可自然癒合。若經過長時間護理及觀察後,穿孔仍未癒合,可考慮進行補耳膜手術。

總結

中耳的健康對聽覺十分重要,但因與鼻咽相通,中耳容易受上呼吸道的健康情況影響;而中耳鄰近頭部重要的部分,中耳的疾病有機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而七歲或以下的兒童,耳咽管發育未完善,較容易患上中耳炎。若孩子患有鼻敏感、鼻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病,應該留意孩子的聽覺。家長若發現子女有弱聽或耳病的徵兆,應盡快請教醫護人員,及早治理可防止問題惡化。

衞生署轄下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設有聽力檢查服務,為所有小學一年級(或其他第一次參加健康檢查)和中學二年級的同學測驗聽力,也歡迎擔心自己有聽覺障礙的同學接受測驗。家長若懷疑子女的聽力有問題,可在健康檢查時向醫護人員請教。

(二零二二年六月修訂)

PDF 列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