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桥

本通讯旨在加强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和学校之沟通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第四十九期

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出版

 

编者的话

我们对于厌食症的认识可能来自一些新闻报导,例如「一名18岁女子疑患上厌食症,体重仅余约60磅,昨日在家中晕倒,家人发现大惊,报警求助,女事主瘦骨嶙峋、严重营养不良,救护车送院时一度情况危殆,抢救后情况严重……」。其实上述厌食症患者的问题可能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若及早预防或早些察觉有关的症状,是可以避免这样严重的后果。

厌食症的成因很多,社会风气也是成因之一。我们也会察觉到时下鼓吹减肥瘦身,耳濡目染之下,令人觉得「瘦」才是美,「瘦」才有幸褔,引致过度减肥或以不正确的方法去减肥 。这或许有机会形成厌食 。因此我们应注意均衡饮食和身体健康,不要走向极端。

厌食症是进食失调症的一种,这疾病并非只是「失调」,厌食症也不是「讨厌」食物这么简单 。本期健康专题的作者是我们学生健康服务的医生,他为我们介绍进食失调症的症状、病发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希望读者对这疾病有多一点认识。

 

健康专题 ― 进食失调症

李达年医生

 

引言

厌食症 (Anorexia Nervosa) 及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是进食失调症的两大类。一些医疗机构的数据显示,近年进食失调个案有增无减,接受进食失调症治疗的人数在近10年有上升趋势。根据学生健康服务的统计,在2008/ 09学年参加学生健康服务的学生中,21人怀疑有进食失调的症状,并已转介往专科门诊作详细诊断及跟进。大家可能听闻有模特儿、名人、明星等曾经患有厌食症,其实进食失调可影响任何性别、年龄、国籍、社会或文化阶层的人士。患者以年轻女性较多,她们的发病年龄约10-35岁,但亦有男性及长者受影响。

 

类别和症状

进食失调症是「身」和「心」的疾病,涉及混乱的进食习惯及对体重和身型扭曲的认知。患者身心、思想、情绪、社交和生活质素均受到损害。进食失调症可分为厌食症和暴食症两大类,它们都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症状,也会影响行为和体重。

一、厌食症 : 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肥胖,十分恐惧进食,拒绝进食或吃很少。渐渐发展 一些特殊的进食行为,如将食物切碎,进食缓慢,讨厌吃肉类,只吃蔬果等。部分患者亦会进行剧烈运动,滥用泻药或减肥药等来控制体重,导致体重超出年龄或身高的标准体重的正常底线。结果瘦弱无力、脸色苍白、怕冷、掉发、便秘、骨质疏松、贫血、停经和不育等。儿童及青少年会有发育迟缓现象。严重患者肠胃功能衰竭、心脏、肾脏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失调等,更可引致休克和死亡。部份厌食症患者除了厌食之外,还会间歇出现暴食及清除食物的行为,如扣喉呕吐 。

二、暴食症 : 患者会独自疯狂进食,在很短时间内吃下大量容易至肥的食物。例如两小时内吃下大量饼干、朱古力、蛋糕等。之后又感到内疚,于是扣喉呕吐,狂做运动,滥用减肥药、泻药、或以节食来控制体重,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 围之内。频密的暴食行为,可导致牙齿磨蚀、食道溃疡、便秘、腹痛、电解质失衡、心律不规则和心脏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心理方面,进食失调症患者常产生各种情绪困扰,如内疚、焦虑、抑郁;冲动行为如酒精及药物滥用、偷窃、自残或自杀等。受进食习惯改变或情绪所影响,患者可能会减少社交生活,性格变得孤僻执着。饮食问题的争拗可导致家庭冲突,人际关系恶劣,在学习或工作上常面对孤立、缺乏自信等社交困难。

 

病发原因

进食失调症的成因包括遗传基因影响,脑部神经传导物质变化。其他可能诱发进食失调的因素包括: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障碍、长期病患、情绪困扰、生活压力、家庭变异、人 际关系疏离、朋辈影响等。

研究亦发现部份厌食症患者曾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管束或溺爱,或曾是父母情绪发泄的对象。这些情况下,患者便以拒绝进食作为操控或对抗的手段,形成厌食;若是以狂食来满足或弥补空虚寂寞,便形成暴食症。

另外,潮流文化的瘦身风气,令人对自我形象及体重过度关注,或扭曲了对体型的看法,亦可能是进食失调症增加的原因。根据学生健康服务的统计,在 2008/09学年参加服务的学生中,有 77336人填写了健康普查问卷,其中一项是对于自己体重的看法。答案显示有 19476人 (25.2%) 感到满意,10355人 (13 .4%) 希望增重,30326人 (39.2%) 希望减磅, 17179人 (22.2%) 没有意见。但在这 77336位学生中,只有 13179人 (17.0%) 的体重是属于超重或肥胖范围,须要积极控制体重。

 

诊断和治疗方法

要界定是否患病,除体重及进食状况外,专业人员还须要进行体格检查、血液化验,并评估心理及社交方面的问题,才可作出正确的诊断。若诊断为厌食症或暴食症,便是「生理」和「心理 」的疾病。不容忽视。

专家会因应患者的特殊情况,为个别患者设计个人化的治疗方案。其中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治疗,临床心理学家会协助患者改变错误的饮食习惯,纠正他们对食物和身型、体重的谬误思想,改善自我形象,贯彻实行正确的饮食习惯及体重管理。动机治疗则协助患者探讨现时饮食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暸解他们为何对改变有所忧虑和顾忌,进而提升改变的动机。亦可因应家庭互动关系而施行家庭治疗

药物治疗可控制相关的精神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协助患者改善营养缺乏的症状,治疗营养师会为患者订出个人餐单,逐步增加食量及摄取所需营养,改善体质。对于严重过轻及营养缺乏的个案,住院式治疗会较为合宜。

随后的跟进治疗会协助患者循序渐进地探讨和解决导致饮食问题的根源,包括家庭、学校、朋辈相处等心理社交困难。然后逐步改变病者的负面思想、偏差行为及重建健康的饮食模式。

进食失调症是可治愈的疾病,在接受适当的心理及营养辅导或药物治疗后,超过八成患者会复元或病情舒缓,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亦得到改善,可重新投入生活和享受快乐的人生。

 

预防方法

1. 留意个人情绪、关注进食行为

当处于压力、紧张、伤心、寂寞等负面情绪时,有些人会拒绝饮食或不自控地暴食。若习以为常,进食失调情况便会逐渐浮现。因此,要避免进食失调发生,要留意自己是否惯常用进食、减肥作为回避问题和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方法。

2. 改变负面思维、学习接纳自己

人有时会有负面思想和不切实际的假设,例如「若减肥不成功,我便很失败」,这假设影响个人的自信心 。自我要求过高,会令自己常处于紧张或压力状态,容易引发暴食。我们要留意自己的负面思想,加以处理及纠正。若将个人自信与体型挂钩,企图透过成功控制体重、身型来重拾自信或满足感,便会被体重控制自己。不论本身体型是瘦是肥,若经检查后没有任何病因,便可按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的方法来管理体重,学习接纳自己。

3. 建立融洽和谐家庭、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可先建立健康的饮食模式,接纳自己的身型。进餐时,饭桌不是战扬,应避免争拗,维持家庭融洽,有助愉快的进食。沟通和信任是维系家人感情的最佳方法,让子女感到关怀、支持及接纳是很重要的。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可尝试以倾谈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若情况合适,可考虑尊重子女的选择。这可帮助防止子女以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作为对家庭的抗议。

4. 拒绝听信「瘦即是美」的谬误

近年时下流行纤体,减肥成为一种风气,体重属正常范围的青少年也期望可以瘦些,以为这样会更好看。若青少年价值观仍未确立,便很容易受时下风气和他人影响,认同瘦即是美,部份人可能以节食及过量运动去令自己瘦下来。这便有机会患上进食失调症,损害健康。我们要提高自己对传媒的辨识能力,面对夸张失实的瘦身广告宣传,要以慬慎的态度去多加疗解其真确性,不要盲目跟随。

 

如何及早察觉子女有进食失调问题?

家长可多观察子女的行为及情绪,进食及生活习惯有否改变,如食欲减退,不愿同台吃饭;过分关注体型,或热衷于减肥瘦身。另外也要留意子女的体重增长是否不理想,情绪是否经常变化及不稳定。家长可与子女多沟通,了解他们面对的日常生活、社交和学习等问题,作出支持和鼓励,并在适当时予以协助,预防和及早发觉进食失调问题。卫生署的学生健康服务为参加的学生进行健康普查,其中包括量度身高体重,医护人员会为学童分析身高和体重是否属于标准范围,若发现体重过轻或生长缓慢,会转介学童到专科门诊作详细检查及跟进。

 

若怀疑自己或朋友患上进食失调症,应如何处理?

有些人会较为注重饮食健康,如少吃高糖分、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有些人只是偏食,对食物有所偏好和较少选择某类食物。这些都不属于进食失调症。我们可检视自己进食的分量和食物种类,若已经依照均衡饮食的原则进食(可参考以下网页: http://www.studenthealth.gov.hk/sc_chi/health/health_dn/health_dn_hv.html) ,便无须忧虑。若意识到自己的饮食习惯有类似厌食症或暴食症的症状,便要寻求适当的专业协助,谘询医生的意见,以免延误诊治。

若怀疑朋友患上进食失调症,可与他倾谈,让他说出他的情况、看法及感受,暸解他在学习或生活上的压力,家人相处或人际关系上的困难。若情况严重,如体重下降或有情绪困扰,便应鼓励他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并诚恳地表达关怀和支持。

 

总结

进食失调并非过度减肥而影响身型瘦削这么简单,这疾病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身体机能损坏和心理社交问题。要预防这疾病的发生,便要实践健康的生活模式;即均衡饮食与适量运动。家人和朋友之间融洽相处,多沟通谅解,有助减 少负面情绪和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另外,我们应适度地关注体重,并不是每个人都须要减肥。若要控制体重,应依照医护人员或营养师的建议和指导,不要被不良的减肥瘦身广告误导,也不要滥用减肥药物或疗程。进食失调症是可治疗的疾病,若有怀疑,应尽早寻求医护人员协助。

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香港进食失调中心 http://www.hedc.med.cuhk.edu.hk/

香港进食失调康复会 http://www.heda-hk.org

Ellen S. Rome, Seth Ammerman, David S. Rosen, Richard J. Keller, James Lock.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The State of the Art Pediatrics 2003; 111; e98-e108.

AAP Policy Statement,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Adolescence. Identifying and treating eating disorders. Pediatrics. 2003; 111(1):204-211.

 

心声版

「食少啲」是否就会「瘦多啲」呢?时下流行要减肥,要瘦啲。我们邀请同学表达他们对此说法的意见。原来很多同学也明白「瘦」不等于健康,最重要是注意均衡饮食,选择健康的食物,进行适当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以下是一部分同学的心声:

  • 食少啲不等于会瘦啲。要瘦,可以做运动,更需要均衡的饮食。
  • 看食什么食物,如高脂、高胆固醇,食少啲会瘦啲。
  • 只是「食少啲」是不足够的,要食少啲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
  • 不一定要瘦,最重要是健康∶均衡饮食,恒常运动及充足休息。
  • 不赞成,因为食少啲会令你下一餐时吃得更多。
  • 唔食咁多炸薯条,人都健康啲。
  • 少吃零食、脂肪类的食物,就会瘦啲。
  • 不同意,因为若果为了瘦多啲而食少啲,会令饮食不均衡,导致身体出现毛病。
  • 减少吃快餐。

 

健康通讯站

对于青少年来说,身心成长和自我形象都很重要,忧虑自己的身高体重是正常的表现。可是,对体重和体型应有正确的认知,体重管理亦应按照适当的方法。以下是一位学生的疑虑和我们的解答。

 

健康通讯站:

我是第一次写信来的。我今年15岁,我一直不满意我的身高和体重,这使我很自卑,我身高只有149cm,但体重则46kg。自从升上中二后,见其他女孩子很瘦,令我很羡慕。所以我从广告中知道一些减肥的饮品,便买回家试用。

现在我秘密地使用,但又怕影响身体健康,不知如何是好,姑娘,你可以帮我解决我的问题吗?

明明上

亲爱的明明同学:

多谢你的来信,在信中你提及你的身高、体重和你的疑难,我感受到你是一个很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女孩子。

根据身高别体重图表的分析,你的体重属于75-90的百分比,是正常范围之内,没有超重或过轻。身高方面,你不算高个子,但也属正常范围。因此,我希望你能接受自己的身高体重,并且明白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不论是否超重,我们也要注意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以保持身心健康。我们建议你实行以下两大要诀:

1) 依照均衡饮食的原则来进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2) 恒常做适量运动,有助身心健康,防止脂肪积聚

以下网页可以提供更多有关资料:

http://www.studenthealth.gov.hk/sc_chi/resources/resources_bl/files/caloric_value_common_ food.pdf

http://www.studenthealth.gov.hk/sc_chi/resources/resources_bl/files/tc_exercise_and_keep_fit.pdf

还有,切勿胡乱服用未经医生处方的任何减肥药物。

祝健康愉快!

健康通讯站

 

健康常识小贴士

有趣健康常识Q&A

问:以下哪一类人士比较容易患厌食症?

  1. 歌星
  2. 芭蕾舞蹈员
  3. 老师
  4. 医护人员
  5. 模特儿

答案∶1,2,5

根据医学研究,演艺界(如芭蕾舞蹈员、歌星、模特儿)和运动员比其他类别的人士比例上较多人患上厌食症。因为这些是对纤瘦身型和严控体重有较高要求的职业。

 

健康小贴士

享受进食 食得健康

有研究报告显示许多厌食症患者的病发年龄是在青少年发育时期。这时期正是生长和发育的高峯期,如果饮食不均衡或份量过少,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果过分节制并导致失控,便产生患上厌食症的危机。厌食症的影响很广泛,不只是外表瘦削,它会导致外表脸色苍白、掉发,并不是想像中的美丽。 营养不良引起的疲倦、秘密进食、恐惧食物等,不会使人受朋友欢迎。最后会因电解质不平衡或器官衰竭而死亡,这是十分可惜的。因此,要爱惜我们的身心,适度关注体重,享受进食,也食得健康。

 

健康通讯站

如欲查询有关学生健康上的问题,欢迎与本通讯站联络。

请在信纸上写上你的姓名、地址及联络电话

九龙观塘启田道九十九号蓝田分科诊所四字楼健康通讯站

编辑委员会:唐雅颖医生、赵惠芳护士、蔡赛凤护士、黎昭华护士、陈建佩护士

电话∶2349 4212 / 2163 4600     传真∶2348 3968